作者:胡欣紅
“怎麽才99.5分,還有0.5分被你吃了嗎?”杭州10歲男孩小飛(化名)有個十分強勢的父親,要是沒考第一名,難免被批評。他還有個“雞娃”母親,每天做完作業,還要布置補充練習題。小飛病了。提到“作業”,他常常渾身抽搐,倒地不起,幾分鍾後緩解,每天最高發作幾十次,被診斷為分離(轉換)性障礙,即俗稱的癔症或歇斯底裏症。
在教育嚴重內卷化的當下,想方設法“逼子成龍”“逼女成鳳”的父母比比皆是。在熱播的電視劇《小舍得》中,田雨嵐顏鵬一家堪稱雞娃家庭的典型代表,最後,兒子顏子悠不但沒成為“別人家的孩子”,反而被媽媽田雨嵐逼得崩潰,甚至患上了心理疾病。文藝作品源於生活、高於生活,杭州10歲男孩被父母逼到癔症發作,無疑成為現實版《小舍得》。
希望孩子青出於藍而勝於藍,幾乎是每個父母的心願,但為此不惜“逼子成瘋”,似乎有些不可理喻。令人擔憂的是,類似的事情時有發生。2018年,畢業於浙江某名牌大學的吳先生(化姓)為了讓女兒像自己一樣優秀,要求10歲女兒萌萌每天寫4篇作文,完不成不準睡覺,為此女兒經常熬夜到淩晨一兩點,最後萌萌媽不得已才選擇報警求助。
或許很多人會說,這是當下競爭異常激烈的教育大環境使然。父母們之所以如此急火攻心,很大程度上確實是迫於現實。以筆者之見,教育焦慮之所以嚴重泛濫,除了大環境使然,很多時候更是家長不尊重教育規律,任性妄為的結果。玩耍本是孩子的天性,適當的玩耍不僅能讓孩子得到休息調整,而且也能有效促進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。然而,“雞娃”父母卻偏偏不斷“加餐”,結果適得其反。
教育是這個世界上最複雜、最麻煩的問題。“龍生九子,各不相同”,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,每個人的成長都是不可複製的。教育雖然極具個性化,但是也有其基本規律。家長如果罔顧孩子身心健康一味施壓,輕則事倍功半,重則“逼子成瘋”,後悔莫及。為人父母者,必須正視這樣一個現實——無論怎麽努力,絕大多數孩子終將歸於平凡。盡力幫助孩子的同時,也要有接受平凡的智慧和勇氣,是父母必修的一堂成長課。(胡欣紅)
來源: 北京青年報